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名师风采 >> 正文

守护我们的灿烂遗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09-12-23     [来源]:     [浏览次数]:

2009-10-30 05:46:00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跟贴0条手机看新闻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韩晓玲

荆楚大地上,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宛如两颗耀眼的明珠。继这两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端午节申遗成功使湖北又实现了世界级非遗的“零”的突破。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遗产,也是子孙后代委托我们珍惜保护的宝贵财富。

我们原来是如此富足

中国目前已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居世界首位。湖北在全国非遗保护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我省共有80个项目(或保护单位)。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列入98个项目(128个保护单位);今年5月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又列入72个项目(80个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市、州级名录已有508个项目,县级名录已有744个项目。

起初在非遗申报过程中,屡有一些项目未能提供完整鲜活的材料,只有零碎资料和空泛的价值评判。如今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家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0月中旬,我们已将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材料递交文化部,共有106个项目、126个保护单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告诉记者,这批项目既包括了众人耳熟能详的关于黄鹤楼、武当山、李白、李时珍等传说,也有利川灯歌、嘉鱼呜嘟、建始丝弦锣鼓等民间艺术。老通城豆皮、武穴酥糖、襄阳大头菜等“名吃”的传统制作技艺,也在此次申报范围中。

岁月的河,在流过这片土地后究竟沉积了多少瑰宝?日渐充实的各级非遗名录和全省非遗普查结果令人惊觉:我们原来是如此富足啊!

珍视“活着”的文化宝库

为了进一步将非遗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拟在年底上报省政府。10月中旬,省文化厅、省非遗保护中心专门就此草案征求了多位知名专家的意见。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说:“目前非遗保护形势很好,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档案式’抢救。比起建档案、建数据库,更重要的是保护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心态。”

我省先后有36人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去年12月,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传承人183人。《保护条例》草案中,列入了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传承人是我们身边一座座“活着”的文化宝库,也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执棒者。对他们的尊重与保护,是非遗得以继承和弘扬的基石。

然而专业人员呢?专家们指出,没有李征康,就没有吕家河民歌村的重大发现;没有一批执著的文化人,就没有推陈出新的长阳巴山舞。这些优秀人才同样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

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课题:除了传承人,对于非遗的发现者、研究者、搜集者、整理者,他们的权益应该如何保护?

激活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

湖北在端午申遗中得以扮演重要角色,与浓郁的荆风楚韵关联紧密。“这是让世人了解楚文化的一个机遇。”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姚伟钧教授说,著名楚学专家张正明先生去世后,楚文化似乎沉寂一时。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推动楚文化研究,如开展楚辞研究、丰富屈原形象等,并为当前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灵感。

该学院王玉德教授认为,鄂西北的“房陵文化圈”、“随枣文化走廊”都值得研究。以房县为中心,东到保康,北至郧县,南到神农架,西至竹溪的“房陵文化圈”有诗经文化、流放文化、巴楚文化、秦楚边缘文化、汉水文化、神农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和野人传说,堪称古文化沉积带,是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渊薮。整个鄂西生态圈都是一个文化沉积带,文化遗产妙不可言,亟待研究与发掘。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创意产业优势转变?华中师大文学院陈建宪教授酝酿着这个想法:以屈原为主题推出一台好戏、一部动漫。该校开发的动漫产品《孔子的故事》深受好评,能否再推出《屈原的故事》?鄂籍文化名人闻一多生前最后一项创作便是将屈原《九歌》改编成歌舞剧,能否由我省来完成这个项目?

用古老文化点燃现代创意,在光明的通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过去,还有未来。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netease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