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雯洁)6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研究员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为我院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四题”的专题讲座,提出了关于晚清政治史研究的视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人物的研究问题,我院本、硕、博学生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付海晏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马老师说到自己对人物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从研究晚清政治史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要将问题放在近代史、世界史、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去。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个大视野来研究,以及这个大视野到底是怎样的呢?他在这场讲座中给了我们详细而生动的解答。
马老师指出,我们通常认为1840年对于中国史而言至关重要。那么1840年前后的时间段内中国就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吗?实际上1840年中国与世界连为一体,而欧洲与世界相连的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用全球眼光来研究晚清近代政治,并且只有将历史和现实关联起来,才能对问题有深刻的体会。
马老师提到现在学界将1840年前后的清朝历史分为两段,一段进行古代史研究,一段进行近代史研究,正因如此,做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与做清史研究的学者在想法上存在差异,实际上是由于视野的不同,清史研究一般很少考虑到整个外部世界,很少将清朝放在全球视角下去研究。我们在大视野下强调王朝的主体性,不能因为统治阶级是失败方就完全否定其主动性。比如“立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将此看成是清政府的骗局,也要肯定其做出这种努力的主动性,晚清史的研究与近代史的研究不应该对立起来。
马老师认为研究近代政治史必须从制度层面展开,从而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等。同时研究制度不能一成不变,马老师举例清代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明朝,但就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立来看,制度本身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以致后来在乾隆皇帝本身的努力和各方因素影响之下,清朝制度在乾隆中叶时基本定型。马老师还从清朝官员的双轨制设置,科举制度的发展,民族事务处理机构等方面对其观点做了支撑论证。马老师还认为关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要注重人物考察,注重还原本来的历史,注重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同时,从与人物相关的书信、日记等展开研究,以便从一手材料中更好地体会时代样貌,抓住政治的本质,从而扩展到当时生活等领域的研究。马老师还用光绪帝是否被慈禧太后毒杀等例子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在资料缺少的情况下,“以虚证实”,通过外围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断。
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马老师一一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